当前位置:首页/图文新闻

创建为民 西山筑牢平安基石
发布时间:2017-10-20 11:08:26作者:西山区政法委来源:西山长安网

4

西山区法治文化主题公园。 记者刘凯达摄

幸福的前提是平安,群众幸福感的源头在于安全感。

西山区从2014年开始定下了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的目标。这个创建并不是政绩工程,而是一项项实实在在为民而建的民生工程。

一路走来,从破解社会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到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再到智慧西山大数据建设运用……西山区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验中,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筑牢平安基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也为幸福西山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西山,打造多样化普法宣传阵地

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不会自发产生,必须有灌输。那么,如何才能把法治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呢?

答案就是:创新载体,打造普法宣传阵地,用足用好宣传平台。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活动便是西山区为民创建,夯实平安基石的第一步。

虽然每年开展“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等法律“六进”活动已经是西山区常规动作,但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推陈出新,增强普法宣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依旧十分必要。

今年,在法律“六进”的基础上,西山区又增加了“进军营、进监狱、进餐厅、进家庭、进宗教”“五进”,以“6+N”的形式,不断丰富着“进”的内容。紧接着,“蓝天碧水·美丽西山”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竞赛、“七五普法讲师团”“法韵·西山”书画摄影展、“法官沙龙”“西检讲坛”“机关学习园地”等活动相继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

除了多形式的宣传活动,西山区还注重宣传阵地打造,两个法治小公园、一个法治主题小广场、一条法治餐饮示范街,构成了西山独特的宣传阵地布局。在西坝路口与人民西路交叉口处的西坝怡园·青少年法治主题公园里,《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漫画、铁皮书等形式展现出来,家长和孩子们可在闲暇时驻足观看,学习法治文化。

团结乐居村民李秋龙平时对法律知识不太“感冒”,很多时候都是有需要才去了解,可自从村里建起了法治小公园,他却成了小公园学法的常客。李秋龙学法的乐居·少数民族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位于团结街道乐居村委会,在这里,中华传统法治文化展板、法律名言橱窗、法律故事汇、法律石成了独特的风景,让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法律的认知。

抽象的法律知识变为图文并茂的漫画、易懂易记的“墙头诗”“顺口溜”,刻在石块和墙面上……这是坐落在春苑小区的“法治公园”。以“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西山”为主题,法治公园的建成让这里的居民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法、识法、知法、懂法,进一步助推了西山区法治文化建设。“自从社区建起这个法治文化公园,我们这些老年人真懂了不少防骗知识。”居民华奶奶每天都到法治公园锻炼身体,常常看周边展板上的防骗知识,对街头骗术、电话诈骗等心里更有底了。

喜欢到高安巷吃饭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印象,经营规范,消费起来很放心。高安巷是西山区打造的餐饮示范街,这里有31家商户,每一家商铺内都有相关的法治宣传画,店门前的牌子上还写着法律知识,商家们也大多接受过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正是这浓厚的法治氛围让这里成了投诉率低、服务质量高、市民青睐的金牌美食街。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模式打法治牌,是西山区法治宣传的另一做法。

丽苑社区里出了名的艺术家旃奶奶,现在还有着另一个身份——“普法形象大使”。她参演的精品法治文艺节目曾在西山区10个办事处进行过多次巡演。这种让“小人物”唱出大案例、“浅语言”传播深道理的文艺表演形式深受欢迎,是西山区居民每年必享的“法治大餐”。

与旃奶奶相比,卡通形象“阿普”在市民中的知名度也毫不逊色。在市委政法委组织的“第二届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比赛”中,西山区司法局《西山普法·那城那事》微电影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这部由西山区司法局自编自导的微电影,主要以西西、大山、阿普、法哥4个隐喻“西山普法”的人物为主,用轻松活泼的动画形式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相关内容,通俗易懂。

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在浓浓的法治文化熏陶下,西山区居民学法用法的热情不断高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思考、解决问题在群众中已逐渐形成风气,特别是在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时,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法”。

智慧西山,大数据筑牢治安防控体系

微信扫一扫,关注永顺里公众平台,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服务中心,就装进了手机里。“我们在手机上就可以实时监控到社区情况,哪里出现问题很快就能做出反应。”自从社区开始进行“互联网+幸福网格”建设,永昌街道永顺里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变得智慧起来,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只需花3分钟,法律咨询机器人就能为你提供全面的法律意见指南。今年4月,西山区政务服务大厅2楼的触屏电脑前,全国首个法律咨询机器人亮相,高效快捷的功能当即倍受关注。除了在现场进行操作以外,关注“西山普法”微信公众号,点入法律咨询一栏,也可以连接到“机器人”,并在其指导下获得帮助……

类似的智慧事件在西山区越来越多,触手可及的生活便利成了“智慧西山”的一个代名词。那么,何为“智慧西山”?也许现在的你还摸不着头脑,可以先从理解智慧一词开始。智慧是指文化进程中独创的执行力,它可以是人的智慧,也可以是物的智能。放在“智慧西山”来说,就是通过创新方法,运用大数据、新媒体、互联网思维推动西山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智慧西山”是一套涵盖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体系,它包括“智·惠”云党建工作、环境卫生城市管理、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畅通群众诉求“四级联动”服务平台、为民服务体系信息网络平台、社会治安防控、经济社会发展网络监控、环境保护及水环境监管、志愿者公益服务管理、护林防火应急救灾等多项内容。

通过“智慧西山”综合体系建设,政务、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休闲、旅游、治安、城管、交通等资源将被整合进一个由多部门做“总指挥”的平台,并被相关单位、10个街道办事处等多条传输线将各类工作、信息分类进行传递,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全民共享的民生服务体系,让每一个市民都沐浴到“智慧阳光”。

目前,永昌街道、福海街道、西苑街道、海口街道已作为“智慧西山”综合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总结后,相关经验将会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当智慧走进生活,未来西山人的智慧生活值得憧憬,智慧西山也将成为西山区经济发展的新蓝海,不断助推西山向前发展。

综治西山,全维度构建治安网

一张紧紧围绕在群众身边的治安防控网,从天上到地下、从街面到社区、从专业力量到群防群治,实现了社会化、信息化、立体化防控,最大限度压缩犯罪活动空间,拓展人民群众安全时空。

全区域“大调解”网络促平安。今年6月7日,西山区5家商会调解委员会顺利揭牌,这是西山区在特定行业和领域创新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有效填补了云南省商会人民调解组织的空白。

西山区深入推进“大调解”体系全覆盖,完善以“传统调解组织为基础、区域联合调解组织为配套、专业调解组织为中坚、草根调解组织为特色”的“金字塔”式全区域“大调解”工作网络。

先后在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信访局和11个公安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在街道司法所设立了5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在医疗、环保、妇联等领域设立了22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5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1427名人民调解员。

不仅如此,西山区还在全市开创了人民调解“110联动机制”,将人民调解延伸至八小时之外;在全省率先引入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由专人负责重大疑难案件的调处;开通全市首家人民调解工作网,打造首个集宣传、通报、调处于一体的全新网上调解新平台;实行人民调解“以奖代补”,提升专业调解技能。

立体治安防控体系筑平安。西山区从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入手,打造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24小时360度”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新建视频监控57887路,探头体量增长10倍,分布密度由51路/平方公里跃升至440路/平方公里,为社会治安管控及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网建设”保平安。在辖区组织推进物理隔离网、视频巡查网、群防群治网“三网”建设工作,最大限度遏制发案,提升居民满意度和安全感。目前,已建成“润城”“凯旋花园”“雅福园”小区等一批示范点。408个网格、2043个治安防控网,紧盯治安防控薄弱环节。今年内,西山区将建成“人像识别”系统2000套,实现重点区域、居民小区“全覆盖”。238名维稳联络员,52948人的“平安西山·春城治安志愿者”队伍,每日在街面上、社区里排查、搜集、上报不稳定情况,构建起“上下贯通、点线面结合、内外联动、专群一体”的群防群治防控网络。56座治安岗亭等,如“为群众站岗,替百姓守夜”的“轻骑兵”,街头巡逻,警灯闪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警务效能,更在于安定民心。

深化平安西山建设的足音,回应群众新时期的平安诉求。一项项具有西山特色的行动、政策、措施持续落实,不断提升着政法工作的精准度、高效性和公信力。通过各方总动员,群众身体力行,积极投身到平安西山的建设中,社会力量“平安大合唱”渐成常态,“平安西山”建设也愈加深入人心。

 (来源:昆明日报记者李杭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