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里社区内安装的视频监控让辖区治安情况大有改观,也促进了其他类型的管理工作。 记者刘凯达摄
如果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把政法队伍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比作“大脑”和“筋骨”,那么基础设施和群防群治,就是“血液”和“细胞”了。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在西山区,近年来沿着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的创建步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也在逐步形成。
依托“十三五”规划中“雪亮工程”的建设,借力西山区“微改造”所带来的提升和改变,以及将党员积分模式与治安志愿者积分模式深度融合的“双积分”等制度的创新,西山区练好“内功”,着力加强平安建设的基础,为辖区群众安全感的获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制度创新,“双积分”制度叫响“春城群众”品牌
目前,西山区辖区内注册的党员志愿者人数已达2093名,“平安西山·春城治安志愿者”队伍从建立至今已有52948人的规模。
这只数万人的队伍,遍布在西山区辖区的大街小巷,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呢?他们是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平安建设的党员、网格员,是在各个老旧小区义务巡逻的“红袖标”,是大观公园中文明劝导、义务执勤的热心人,也可能是及时为公安机关提供犯罪线索、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路人甲”……春城治安志愿者是他们共同的名字,而在西山区,“平安大观志愿者”是其中更为典型的代表。
从2015年10月,大观楼派出所探索建立“平安大观志愿者”,到2016年1月,为激励志愿者创立了“平安大观”志愿者管理机制,大观楼派出所成功激活基层治安细胞,通过积分能抵消费的方式反哺为民服务的治安积极分子,辖区的治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今年1月26日,“平安大观”志愿者段师傅在开展辖区义务巡逻中,发现一名女子正在盗窃电动车,他立即通过微信平台向派出所通报。不一会儿,派出所勤务指挥室根据线索,及时调取案发地监控录像,锁定犯罪嫌疑人。随后,巡防民警抓获犯罪嫌疑人李某。
段师傅是一名资深的“平安大观志愿者”,这次为民警提供犯罪线索,让他又获得了100分的积分,一年多来他的积分已经达到7000多分,排在积分榜首位,而这些积分,可以在辖区指定超市,根据相应的兑换标准换取所需的商品。在辖区,像他一样活跃的“平安大观”志愿者有130名。
平安大观志愿者积分制度,是以数字化的积分形式,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量化、考评,对志愿者实现社区资源的倾斜和反哺,以定期联席会议形式对志愿者开展情况进行跟踪、反馈和培训。职责明晰化、积分数字化、志愿者工作可选择化,为平安大观志愿者的管理精细化提供了保障。
大观楼派出所负责人介绍,大观楼派出所积极寻求街道办及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商家支持,在社区设立公益超市,志愿者凭手中的积分卡到超市,以积分兑换商品。一分抵换一元。“现在平均下来,每个月兑换的积分有5000分至6000分。志愿者们多为40岁至60岁的中老年人,通过参与义务社会防控,买到一些生活所需,心里还是挺乐呵的。”
与志愿者的活跃相对应的,是辖区警情的下降。截至目前,今年大观楼派出所1-10月份实际警情比2015年下降45%,比2016年下降35%。“近段时间每次到‘平安大观志愿者’群里呼吁大家参与大观公园的执勤、劝导不文明行文,自觉参加的志愿者每次都有20人左右,积极性很高。”该负责人说。
建设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键。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中去。西山区以党建引领的群防群治,以党员积分制度融合志愿者积分制度管理,这样的“双积分”制度,在不少社区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辖区有48名党员,396名志愿者,能发动那么多人积极参与,还是党员的作用发挥得好。”永顺里社区党支部书记者文英说,在对社区党员的积分制管理细则中,服务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以积分制管理党员,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让群众成为社会治安治理志愿者,同时用志愿者积分制度进行激励和反哺,大家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的热情更胜以往。
“未来希望西山区的群防群治工作也成为全国叫得响的品牌。”西山区政法委负责人说。
借力“微改造”,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棕树营片区,是西山区老旧小区较为集中的片区。曾经由于没有物管和围院、停车位缺乏规划等问题,消防通道经常堵塞、入室盗窃、砸车窗玻璃等侵财案件时有发生。
现在,借力“微改造”等项目和措施,这里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昨日记者来到这里,只见原本两侧都停满车的翠羽路、云山路等道路,划定了单边停车位,对面来车能够错开,消防通道也清理出来了。“去年开始由棕树营街道牵头,对棕树营南区、北区进行了‘微改造’,在提升居民居住环境的同时,消防安全和安全防范也有了提升。”据了解,在“微改造”工程中,西山区出资为辖区居民安装了防盗门,并新换了150个防盗门锁,让辖区治安情况得到了明显好转。
棕树营中心组团地处丹霞路中段,大小巷道四通八达,无论白天或者夜晚大多数巷道内都停满了机动车,随之而来的是砸车窗盗窃案件增加。“2016年6月之前,我们整个派出所辖区监控探头总共只有300-400路,存在很多盲区,侵财类案件时有发生,却苦于捕捉不到有效线索,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很大困难。”棕树营派出所负责人说。
居民李先生就遭遇过类似事件,然而因案发时周边缺乏监控设备,最终没能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最近,他经常停车的空地附近多了2个监控探头,一点点异动,都逃不过监控。
据棕树营派出所相关负责人回忆,辖区内上一起砸车窗玻璃盗窃案件的发生,已经是去年年底的事情了。“一天凌晨我们通过视频监控,发现两名犯罪嫌疑人正在对车内物品实施盗窃,立即调动周边警力,很快就完成了布控,犯罪嫌疑人被抓了个现行。”去年6月30日起,棕树营派出所通过协调经费、居民自筹、辖区企业赞助等多种途径,构建起了更加严密的治安防控网。辖区内的商店、旅馆等商户也被发动起来自装监控,除了自己使用,也能兼顾到街面情况。
“去年9月开始,我们加快了安装速度,最多的时候,一天内就增加了100多路摄像头。高清、标清、红外的都有,目前整个辖区摄像头已经达到1995路,覆盖了整个棕树营辖区的主要街道、小区内部道路。”该负责人介绍,监控网络布局完善之后,辖区内侵财类刑事警情基本得到了控制,从去年年底到现在,都保持了零发案,侵财类的刑事案件较2015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雪亮工程”,擦亮治安防控体系的“眼睛”
打击、防范都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依托“雪亮工程”,西山区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打击、防范更加有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也更加完善。
“雪亮工程”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它通过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把治安防范措施延伸到群众身边,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共同参与治安防范,从而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这一工程也称为‘雪亮工程’。”西山区政法委负责人解释说。
轻轻点开手机上的智能化应用程序,永顺里辖区内监控探头的实时情况,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哪里有人员进出,哪里有卫生死角,哪里有车辆堵住了出入口,一目了然。
“现在监控中心与社区工作人员的手机客户端已经联结,不管在哪里,都可以通过手机对辖区情况进行监督掌控。”西山区委政法委综治办负责人介绍,通过互联网资源分享,可以让服务视线延伸得更远。
永顺里辖区有两个比较大的居民院,1号院和2号院,1号院有1000多户两道门,2号院有400多户,还有公共户宿舍,小区道路仅容一辆车通过,只要停上一辆车,消防车就无法进来,老旧小区消防隐患也比较多。“1号院是不允许停车的。以前让门卫盯,车主不听劝还产生矛盾。前段时间就有车把小区道路堵住了,我们根据监控找到车主,并请到社区,跟他讲明白安全隐患。车主一看就理解了,连声道歉,赶紧把车开走了。”永顺里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说,视频监控不仅让辖区治安情况大有改观,也促进了其他类型的管理工作。
2016年6月以来,西山区仅居民“众筹”的新增监控摄像头,就多达28000多路,主城区街面监控探头由1600个跃升至11517个,街面视频监控探头密度由37个/平方公里跃升至267个/平方公里,实现高密度视频覆盖。警方案件视频研判率由12%提升到81%,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对于全民治安理念的探索,在云南尚属首次。
“雪亮工程”把治安防范措施进一步延伸到群众身边,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筑牢治安防控的“篱笆”,不仅为群防群治注入新的内涵,焕发新的活力,而且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认同感和主体责任感,有效解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来源:昆明日报记者姚丹苹报道)
几年前,西山区定下了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的目标,并为之积极努力。然而这个创建,并不是政绩工程,而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那么,西山区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为民创建,筑牢平安基石的呢?请继续关注《西山区建成“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系列报道之四》。